乾隆是一个很好的人群分类器。
不熟悉历史的人,大多是通过《戏说乾隆》等戏剧了解乾隆的,风流倜傥下江南、铁齿铜牙纪晓岚。这是一类人,不用谈史实,聊聊段子就行。
对熟悉历史的人,对乾隆的看法大体分为三类:
- 过大于功。好大喜功、自视甚高,虽有一定拓疆土成就,但实际上是清朝掘墓人,大清气数断于此。
- 功大于过。虽称不上“十全老人”,但确实是集大成的皇帝:政治极其聪明,对官僚赏罚分明;外战果断、打下最大领土面积。
- 和稀泥型。不展开。
对于1和2其实都是基于史实,只是因为价值观的区别,选择了不同的解读。所以说,乾隆是一个人群分类器。
在我看来,看待历史里的人和事,都有这三个原则:1. 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如何,有哪些必须要处理挑战;2. 对于他应该做的,他是做到了、没做到、还是超过了;3. 不能用现代的道德和价值观判断当时的行为。
那我们来看看,乾隆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,他做的如何。
清朝从建国到乾隆这一代,差不多100年。按历史封建王朝的周期,差不多是衰败的开始。这个节点上的皇帝,有三种选择:
- 如何守住来之不易的江山,如何不葬送在我手上
- 如何才能让祖宗家业再续100年
- 今晚点谁的灯
3这种昏君就不浪费时间了。大部分守业皇帝都是1,乾隆选择的目标是2。
所以看到,乾隆选择去打大小金川、打缅甸,把国土上西南部分的虚线给画实了,而且消灭了缅甸后患。这既是战略判断,也是主动承担时代责任,把后代的仗放在这一代打了。在面对领土问题和边界威胁上,乾隆超过了他应该做的。
再说内部。政治体系上算是优秀:有人才、没党派,赏罚分明,多民族融合。但问题也很明显:任人唯亲、文化钳制、制度僵化没有改革。
至于很多吐槽说的错过工业革命,其实不算最致命的。而且这也有时代的因素,基于农耕文明的统治,跟海洋文明和工业革命有天然的对立。乾隆有很多机会看到,无论是马戛尔尼使团、传教士还是平准葛尔,但他选择了拒绝,这需要更高的格局和胸襟。也许早期的他可以,但看到的时候都是乾隆晚期,思想更容易固化。
最大的问题,我认为还是在制度改革上。乾隆虽然主动承担,打下来再续100年的江山。但没有留下可以持续竞争的国家机制和人才,包括对嘉庆的教育培养。没有从下一个时代出发,去思考如何延续100年。这方面,雍正比他好很多。而在打江山、挽救政权危机方面,康熙又比他好很多。
什么是“时代”?
上面说乾隆的时候,提到了几次时代。什么是时代呢?
很多人提到时代,想到的就是“风口”、“机遇”或“宏大叙事”,仿佛只有站上浪尖、赚得盆满钵满才算抓住了时代。
从乾隆可以看出,其实不是。在时代带来的领土问题上,乾隆选择直面难题,哪怕毁誉参半;在时代带来的制度问题上,乾隆没有作为,使得嘉庆面对积重难返的局面。
时代不是风口,是你要面对的担子,即便你是皇帝。担子是不会消失的,你这一代不解决,无非是留给下一代,他们更难解决。
对普通人也是类似,时代不是风口,而是日复一日的责任:照顾好家人,为下一代铺好路。
这就是时代的真相,尽管真相都是残酷的。
时代的一粒沙,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。如今,经济周期进入低谷,很多人感到迷茫、痛苦,甚至开始怀念过去。很多80后90后认为过去美好,那只是因为那时的担子都在父母、长辈肩上。而现在,担子到自己身上了,才知道沉重得像一座山。
历史告诉我们,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,就像每一代皇帝有他们的责任,这就是时代。虽然有时候时代给你的使命很沉重,重得连康熙这般雄才大略的帝王,也曾顾影自怜,感叹做皇上不容易,将历代帝王庙的入祀标准改为“底线标准”:除无道被弑、亡国之主外,应尽入庙崇祀 —— 做皇上太难啦,打江山难,守江山更难。
但无论多难,该挑的担子还是要挑,该做的事还是要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