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儿子第一次出国,也是我10年前回国后首次出国。从去年拖到现在,总算成行了。

我们的出国游理念

在做规划时,就确定我们未来的亲子出国游的主题都是:深度体验

体验当地的文化特色、生活方式,当地人如何过他们的一生,并思考为什么是这样。旅游本身是无趣的,生活才有趣。因此我们不旅游,只体验生活。

这次是在清迈住了半个月。选择清迈出于三个考虑:1. 免签,方便随时出行;2. 清迈是一座700年历史古城,文化悠久且周边自然风光好,长住不会容易乏味;3. 国际化程度高且非英文母语国家,适合儿子目前散装英文水平,容易适应。

因为女儿还小,不适合带出来,这次就我跟儿子两个爷们,容易安排,所以也没做攻略,甚至出发前都只订了前四晚的酒店。一切都是:随性体验,随机应变。

儿子的国外初体验

儿子在这两周,有很多人生初体验:

  1. 实弹射击。体验开真枪的后坐力,一开始害怕不敢打,后面还想再玩一梭子弹。
  2. 皮划艇。以前都是坐船,这次是自己坐水面上划桨。很喜欢,后来主动要求再去一次。
  3. 骑摩托车。最高开到65km/h,衣服都飞起来,比电驴快多了。
  4. 打泰拳。带拳套上擂台,像个拳击手那样。
  5. 现场看拳击比赛。近距离看拳拳到肉的搏击,居然并不害怕。
  6. 射箭。跟奥运比赛同规格的弓箭,玩真的。
  7. 用英文交流。点菜、结账、问路、唠嗑,最重要的是收获了信心,感受到学英文是用来交流的、出门很实用的。
  8. 手工做饰品。跟旁边的老爷爷学习,用锤子一下下敲打出来自己画的小象,感受慢工出细活。
  9. 看飞机残骸。坐进了飞机驾驶舱,虽然是废弃的。

最重要的是,他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文化和生活。比如靠左行驶、不按喇叭的汽车、要等很久的红绿灯、没有公交和地铁的城市、光脚走路的和尚、随处可见的寺庙、随处可见的涂鸦、随处可见长得不一样的外国人、永远在附近的711、店铺周日停业、路上看不到抽烟的行人、看不懂文字的菜单和招牌。

还有很多。孩子眼里看到的和他会记住的,我无法知道,应该跟我感受到的不一样。但无论如何,这种开眼界都会让他更懂得什么是尊重。就像当初我到日本的时候,几乎每天都感受到文化冲击,在那之后,才懂得什么是多样性,什么是尊重。一个人学会尊重的前提,一定是有足够的见识,而不是足够的知识。

一些细节观察

记录一些我的观察和感受。

  1. 清迈比想象的更国际化。欧美外国人随处可见,去大学操场跑步、山里徒步、店里吃饭、拳馆打拳、健身房撸铁、街头闲逛,到处都是欧美面孔。店员本地人基本也会点英文,能服务,但大多散装。我想可能因为英文很流利的本地人,也不用干服务员这行吧。不过更绝的是,寺庙里和尚们的英文也说得非常好,可能因为日常得忽悠欧美人,为他们开解。
  2. 虽然清迈号称穷鬼天堂,但我觉得对中国游客来说,这里吃住行都不算便宜。国内餐饮商战太卷,真是过于便宜了,所以来之前别抱着图便宜的心态。
  3. 一些日常细节感受:
    • 本地人普遍内心平和,没见过吵架状况。
    • 大街上对陌生人只要有眼神对视都会回以微笑,而不是面无表情或者翻白眼。
    • 路上的汽车没见有谁按喇叭,每天都骑车出门,一次都没听到过。
    • 从支路汇入主路时,都会停车等主路没车经过了再汇入,摩托车也这样。正因为如此,路上车速都很快,通行效率高,因为不担心有意外发生,限速也很高。
    • 红绿灯普遍等超久,因为 4 个方向轮流绿。
    • 路上几乎都是油车,电车极少、新车极少、豪车极少,很多二手日本车,因此尾气感人。骑摩托最好戴 n95,因为等红绿灯会闻很久的尾气。
    • 饭店普遍是小饭馆,有很多经营几十年的夫妻店,很少看到国内那种大饭店。
    • 在Google Maps上搜索饭店时,很多小推车摊位也会出现在结果里。在这里,小推车不是城管驱赶的对象,而是正经合法的营生,甚至还可以参与评选米其林餐厅(真有评上的)。
    • 我发现一个在清迈 citywalk 时选靠谱饭馆的技巧:grab 订单多的店,大体上靠谱,尤其是那些不醒目不显高级的小店。所以观察门口的绿制服摩托多不多就行。
    • 直观感觉这边吃的东西,添加剂比较多。无论是开得最多的面馆还是饮品店,都有很浓的添加剂味道,香得过份。建议要么吃烤肉、现炒(要交代少盐)、涮肉、自己买原料做(别买半成品料包),奶茶啥的就少喝吧。
    • 清迈的饮食文化里,多样性比较缺乏,菜系大概就泰北菜、缅甸菜和泰国菜。没有专门的早餐和宵夜类别,一日三餐吃的都类似。另外就是饭菜的份量普遍很小,这点倒是挺好,说明真干体力活的也不多,消耗小就吃得少。
    • 有很多日本饭馆和日本中古店,包括特殊服务行业都有日语服务,能感受曾经日本对这里的影响力。现在渐渐开始对应有中文了,因为中国游客和产业逐渐强势。
    • 城区不大,但寺庙非常多,我还不清楚互相间有何区别、有无竞争、如何维持生计。
    • 周边自然景观非常多,而且都很原始,有一定的维护,但没有所谓的“开发”,适合户外人,可以每天不重样的玩,而且几乎都免费。没碰到把自然景观围起来收门票的情况,对平民极度友好。
    • 对人的宽容度非常高,街道上随处可见涂鸦,涂整片墙的那种,连公交站牌都被喷了,看起来政府并不管制,也不觉得这是“问题”。
    • 突突车和集贸市场摊位上卖的那些东西的感觉(散装、油炸、非产线机器包装等),很像 20 年前的中国县城。遍地的 711 ,又有点发达国家的幻觉,有点折叠社会。
    • 清迈的 711 有很多本地特色的商品和运营方式,尤其是食品,非常强,我觉得比东京的更好。
    • 体力劳动者普遍显老且秃顶,身体素质和精神头比我想象中要差一些(我以为都是电视里打泰拳的样子)。除了紫外线日照因素,我猜可能是摄入糖太多,这里吃的口味普遍多甜。
    • 果汁店的出品水准都很高,我觉得秘诀就是水果都是新鲜现打的,就靠原料赢,不用靠添加剂或者配方。
    • 街道几乎没有绿化,红绿灯时间又长,因此过十字路口很晒。车道很窄,而且几乎没看到正经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,可能因为是几百年的古城,道路没法拓宽。
    • 周日很多店闭店休息,不仅是饭馆,包括泰拳馆周日也不营业。连服务业都能躺,还有哪个行业会卷呢?所以这边的人民是真的很松弛。
    • 没看到走路抽烟的,甚至很少看到抽烟的。不知道这边禁烟政策是怎样的,烟民人群如何。
  4. 清迈不是那种漂亮的度假打卡地,值得打卡拍照的地方不多,值得专门跑一趟的饭店也没有(虽然有很多号称米其林的饭馆)。如果跟着小红书玩,估计会感觉天天踩雷,因为那些帖子都是为了流量昧良心P图。
  5. 我感觉,也许清迈的经济永远都不会更富裕。因为天生条件限制、古城无法拓展出“新区”来招商引资做开发,而且人们不争不抢不卷。但如果投胎在这里过一辈子,我认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  6. 为什么清迈如此国际化?它不像上海,外国人去上海大多是为了赚钱。那来清迈长居是图什么呢?是什么吸引他们选择住在这里呢?我跟一些人这里旅居的外国人聊过,大抵是因为文化、自然环境、友善的本地人、便利且低成本的生活。
  7. 其中最重要的,是在这里you simply can be(可以做自己)。但我觉得很多现代人不理解这种状态,不懂这句话背后的深意。在强调个人主义和优绩注意的社会里,人必须不断彰显个性、证明价值,必须跟其他人一样,好工作、买房、结婚生子,才能“成为谁”,才能算“立足”了。但在清迈,你不需要太多理由,不需要“变得更强”,也不会被人当做怪胎,就可以自在地生活。所以这里可以有人妖,可以在街角小吃摊看到人妖。这是一个真正对人宽容、尊重的社会。

总结

清迈的魅力不是一眼惊艳,而是渗入日常生活的温柔。

这里的节奏舒缓、自在,这里的人们开放、包容。清晨的市场热气腾腾,街边小摊饭菜价格便宜得让人惊喜,而且味道丰富又地道——不是旅游区那种为了迎合游客而变得寡淡的“改良版的好看饭”。

和海岛相比,这里更真实。在岛上,太多东西是为游客准备的,笑容也常带着职业感。而在清迈,只要你愿意用几句泰语打招呼,就能换来当地人发自内心的笑容和热情。清迈这座城市不会急于讨好你,它会悄悄走进你心里。

所以如果你计划来清迈,别着急找景点打卡,别急着下判断。给它几天时间,放慢脚步,你会发现它的特别之处。